经过举国上下的艰苦努力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明显,一些地区开始“清零”,一些省份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或疑似病例,多地复产复工全面铺开。在向好趋势中,各地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室外运动场。
对于很多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。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,会有越来越多地区的体育运动场所开放起来,体育产业将重回正轨。
多地室外运动场逐步开放
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,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放室外体育运动设施,大众获得室外运动锻炼机会的同时,也有助于在渐浓春意里,让“宅家”良久的居民扫除心理上的阴霾。
近年来,我国重视体育设施建设,体育场地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分析,2017年我国体育场馆数量达到195.7万个,体育场馆服务规模达到1338.5亿元。
国家相关部委也发布了不少文件,对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。如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《体育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提出,到2020年,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.8平方米。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明确指出,到2035年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%以上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5平方米。
然而,2018年,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发布的《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(2018)》显示:截止2017年底,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.66平方米。对比其它国家,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,日本甚至高达19平方米,可见,我国体育场地严重不足,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空间以及体育设施的需求尚未满足。
从数据来看,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,我国城市绝大多数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学校,远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。而且,不少小区都会有一些简单的露天健身器材,但是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活动场地明显不足。
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,落实《规划》解决社会体育资源不足,需要增强体育场馆开放的积极性,加快相关场馆及设施建设,提升改造老旧场馆,为百姓健身运动提供更多场地。
除了体育馆、部分高校、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住宅小区的区域设有运动场地外,其他区域也尽量多建设改造一些足球、篮球、健身步道等公共运动场地,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建设一批体育场地设施,让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有处可去。
升级体育硬件设施,增强场地适用性与功能多样化。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导致体育场馆日趋多元化。通过提升改造老旧体育场,更新塑胶跑道面层和辅助场地、完备功能设施,可以更好的开展多个运动项目,满足不同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阶层的健身需求。
体育场馆的开放让更多中国人重新审视健康生活的意义,在巨大体育设施需求的推动下,中国体育产业仍坚定了信心,即便短期发展受挫,也不会改变其昂首向前的良好态势。